耳——聽風篇之基礎篇
1、耳的構成

耳朵是人體重要的器官。人耳分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分。主要功能是主管聽覺和人體平衡。

外耳、中耳是接受并傳導聲音的裝置。內耳則是感覺聲音和分析聲音的場所。所以,外耳、中耳合稱為傳音系統(tǒng),內耳稱感音系統(tǒng)。內耳的前庭器與人體的觸覺、深感覺、視覺一起協(xié)調維持人體平衡。耳朵出現(xiàn)疾病主要影響人的聽力和語言功能。特別是嬰幼兒則出現(xiàn)又聾又啞的情況。

2、人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聲音是一種物理現(xiàn)象,具有振動與波動的特性。

聲音經過空氣傳播,經耳廓集音,通過外耳道,傳導至中耳,振動鼓膜,聽骨鏈具有杠桿效應,使聲音增強;內耳耳蝸部分司聽覺感受,聲音經中耳進入內耳,振動外淋巴液,興奮位于膜迷路內的Corti器,形成生物電興奮,經聽神經傳導至大腦顳上橫回(聽覺皮層中樞),產生聽覺。

聽覺系統(tǒng),不僅有傳入功能,還有傳出功能。1978年英國學者Kemp在外耳道監(jiān)測到由內耳釋放到外耳道的音頻能量,稱為耳聲發(fā)射。目前,耳聲發(fā)射已經廣泛應用于:聽覺機制研究、聽力篩查、客觀聽覺測試、聽力監(jiān)測、聽覺疾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加深了對聽覺系統(tǒng)的認識。聽覺產生不單純是被動的過程,耳蝸具有精細的自主調節(jié)功能。

3、小耳朵大功能

外耳包括耳廓及外耳道,主要有聚集并傳導聲音的放大效應,此外,根據(jù)共振原理:一端封閉的管腔對特定波長有共振效應,由于共振,使得聲音獲得增益約10dB,雙耳廓對聲源定位有重要意義。

中耳介于外耳與內耳之間,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竇和乳突等幾個重要部分,是人體含氣腔之一,容積約2ml。

鼓室也是中耳腔,形狀好像一個直立的小盒子,有六個壁,各壁有不同的解剖結構。外壁為為鼓膜,內壁為內耳的外壁,有圓窗及卵圓窩;上壁為鼓室天蓋,也是大腦顳葉的骨板;下壁為薄骨板,將鼓室與頸靜脈球分隔;前壁通向鼻咽腔,稱咽鼓管或稱耳咽管;側壁有一小孔為鼓竇入口通向乳突氣房。

鼓室內有三塊聽小骨:錘骨、砧骨、鐙骨。鼓室與乳突之間由鼓竇相連;乳突內還有大小不一,形狀不同的氣房。

中耳主要功能為傳導聲音。

內耳又稱迷路。因內耳的結構細微精致,管道盤旋,如同“迷宮”一樣。故人們稱內耳為迷路。它深藏在顳骨內。內耳迷路的外殼由骨質構成稱骨迷路。骨迷路內有膜性盤旋管道稱膜迷路。無論是骨迷路或膜迷路都充滿液體,醫(yī)學上稱為外淋巴和內淋巴液,淋巴液能對振動產生波動。這種波動是內耳感受聲音的功能。內耳分為3部分,由半規(guī)管、前庭、耳蝸組成。半規(guī)管和前庭主要對人身體平衡功能起作用。耳蝸則主管聽覺感受。

內耳主司聲音感受及身體平衡控制。

4、什么是鼓膜?它有什么功能?

鼓膜又稱耳膜,距外耳道口2.5~75px,構成外耳道內壁,中鼓室外壁。鼓膜是由外層的上皮組織,內層的黏膜組織,中間是放射狀和環(huán)狀纖維三層構成。

鼓膜有彈性和張力,鼓膜外觀呈灰白色,有光澤,呈半透明狀。錘骨柄自上而下嵌附在鼓膜上,在鼓膜中央,因而聲音進入向內牽拉鼓膜,使之呈漏斗狀,很像收音機上的揚聲器,中央最凹陷處稱鼓膜的臍部。

鼓膜具有集音和擴音的作用,聲波振動傳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動,通過聽小骨及周圍空氣振動傳至卵圓窗振動內外淋巴液變?yōu)橐翰?,振動基底膜,使內耳的神經細胞受到刺激后,通過聽神經傳導到大腦中樞,從而產生聽覺。

如果鼓膜破裂或穿孔,使聽覺敏感度降低。而且細菌易直接侵入中耳腔而發(fā)生中耳炎。

正常鼓膜

5、聽骨鏈是怎么回事?

聽骨鏈是指鼓室內的3塊聽小骨,包括:錘骨、砧骨和鐙骨,呈鎖鏈狀結構。錘骨在最外側,錘骨柄與鼓膜相連,錘骨小頭位于上鼓室,與砧骨體的關節(jié)面相接,砧骨長腳連接鐙骨小頭。三塊聽小骨以關節(jié)相連。所以靈活運動。鼓膜振動時整個聽骨鏈隨之而動。所以聽小骨的正常連接是人耳傳音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塊聽小骨其中任何一個被病變腐蝕破壞或外傷都有可能使聽骨鏈中斷致使聽力下降。

6、什么叫耳咽管?它有什么用?

耳咽管又稱咽鼓管,它是耳和鼻、咽部相通的管道,耳咽管的一端開口在中耳鼓室前壁,向內向下向前通向另一端在鼻咽部的外側壁。成人咽鼓管全長87.5px,近鼓室段為骨部,經常是開放的。近鼻咽段是軟骨部,平時呈關閉的。當在吞咽、咀嚼、打哈欠或用力擤鼻時才開放,起到調節(jié)鼓室內、外壓力和引流的作用。

耳咽管功能有:①通氣功能,保持中耳腔的氣壓與外界氣壓平衡;②保護功能,防止鼻咽部與分泌物及病原毒進入中耳腔并保護中耳不受鼻咽部聲壓、氣壓變化影響;③清潔功能,咽鼓管內黏膜纖毛形成清除中耳腔內積聚的液體、分泌物、碎屑等。

以上功能由肌肉活動使咽鼓管間歇開放的方式來完成。

7、常用的聽力檢查有哪些?意義何在?

常用的聽力檢查及臨床應用

純音測聽:明確聽力有無損失,初步判斷聽力損失程度及性質,可以進行耳鳴的頻率匹配及響度測試;

聲導抗測聽:了解鼓膜完整性及活動度,傳音功能及聽覺反射弧完整性;

聽性腦干反應:了解聽覺通路的完整性;

耳聲發(fā)射:了解耳蝸外毛細胞功能狀態(tài);

多頻穩(wěn)態(tài)測試::對嬰幼兒進行分頻率的客觀聽力評估,為驗配助聽器依據(jù)。

8、耳朵與維持平衡有關嗎?

對,內耳不僅有聽覺功能,還兼有平衡功能:在內耳部分,除作為聽覺感受器—耳蝸之外,還有一些結構:三對半規(guī)管,分別對應感受空間三維旋轉運動;在耳蝸與半規(guī)管之間的前庭,有橢圓囊及球囊,組織結構相似,位置相鄰但不在同一平面(夾角70°~110°),由橢圓囊感受頭在矢狀面上的靜平衡和直線加速度,球囊感受額狀面上的靜平衡和直線加速度。

前庭感受器接受刺激,產生電興奮,上傳至中樞,并與神經中樞其他傳出部分聯(lián)系,因此,眩暈患者不僅暈,而且會有惡心、嘔吐、冷汗、面色蒼白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之表現(xiàn),仔細觀察,還可見到患者有不自主然而有規(guī)律的眼球運動,醫(yī)學上稱之為“眼球震顫”。

9、耳朵是如何維持平衡的呢?

一般而言,前庭、視覺、本體感覺三個系統(tǒng)共同維持人體平衡,其中,內耳的前庭感受器尤為重要,為專職維持平衡器官。前庭系統(tǒng)主要的功能為偵測地心引力,半規(guī)管結構及其內淋巴液的流動,可以感受旋轉時三維空間的加速度,當個體進行加速或減速活動時,會調整頭部傾斜的位置,以維持身體的平衡,在撞到東西或跌倒時能隨即做出反應,保護身體;前庭能將各種刺激轉化為神經電活動,將生物電信號傳遞給大腦皮層中樞,經過加工整合,共同協(xié)調身體保持平衡狀態(tài)。一個盲人落入水中仍能維持平衡,就說明人體在無視覺和本體感受的情況下,只要前庭感受器功能正常,仍能維持身體平衡。


10、人到老年為什么會“失聰”?

老年“失聰”在醫(yī)學上叫老年性耳聾,老年性耳聾是人體老化過程在聽覺器官中的表現(xiàn)。

老年性耳聾的發(fā)生因人而異,研究證實:四十歲以后耳聲發(fā)射出現(xiàn)變化,高頻聽力出現(xiàn)減退,年過五十以后低頻聽力亦隨之出現(xiàn)減退。

老年性耳聾的發(fā)病機理較為復雜,目前尚不明確。有資料表明伴有高脂血癥的老年患者中,老年性耳聾的發(fā)病率明顯高于血脂正常組。高血脂促進老年聾,除因脂質沉積使外毛細胞和血管紋變性、血小板聚集及紅細胞淤滯、微循環(huán)障礙外,還可能與過氧化物對聽覺感受器中生物膜和毛細胞的直接損害有關。耳蝸底周末端螺旋器和相關的神經萎縮,故表現(xiàn)為進展緩慢的雙側性、高頻下降為主的感音神經性聾。

另外,老年人由于骨質增生和沉著,使內耳內聽道及附近的骨性小孔和小管狹窄或閉塞,相應的神經纖維、螺旋神經節(jié)萎縮,神經細胞減少,這可能是老年性聾的又一病因。

老年性耳聾與其他神經性耳聾不同,不僅內耳發(fā)生退變,大腦聽覺中樞也有退變,因此患者的聽力和言語識別能力均下降,并且常常是 “低聲說聽不見,大聲說嫌人吵” ,醫(yī)學上稱 “重振現(xiàn)象” 。這些老人對別人的低聲說話聽不見,而說話者提高嗓門又被老人認為吵人;還有的老年人則表現(xiàn)為,與聲音熟悉的老朋友、老同事交談能聽清,而與陌生人說話時,就常因聽不清而“打岔”、答非所問。所以往往容易將老年性聾誤解為裝聾作啞。